高端访谈 | 中科院自动化所郑晓龙: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推动佛山制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
核心提示:
今年是“十四五”全面收官之年,“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
以全国两会召开为契机,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特别组织全媒体记者力量奔赴北京,聚焦产业发展形势趋势,聚焦佛山发展重点痛点,深入采访在京各领域专家学者,为再造一个新佛山、为佛山“十五五”高质量发展之路寻智问计,并推出系列高端访谈融媒体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深入推进制造业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
佛山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大市,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这座工业总产值超3万亿元的制造业大市,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推进佛山制造业的跃升,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带着这一问题,佛山传媒全国两会北京报道组特别专访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郑晓龙,请其为佛山制造业如何走好AI赋能之路献计献策。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郑晓龙(左二)与佛山传媒全国两会北京报道组记者合影。
从通用大模型到行业垂直大模型
考虑模型适配问题
传统制造业是佛山的基本盘,“再造一个新佛山”,离不开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新、向上发展。
佛山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传统产业,坚持“智改数转”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佛山不少企业也引入“智慧方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海天味业用AI电子鼻替代人工后,酱油香气质量检测效率提升400%;林氏家居通过AI+供应链管理,产品周转率提升30%、坪效提升292%;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使用智能验布机,将检测速度提升至每分钟35至45米,效率提升了两倍多……
郑晓龙认为,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在装备制造、陶瓷、新能源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行业经验,这为构建垂直行业大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佛山AI赋能制造业的发展还是处于探索的阶段,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大模型的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制造业的场景缺乏深度的理解。”
在郑晓龙看来,目前佛山的通用大模型与行业垂直大模型的发展并不均衡,通用大模型虽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基础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但在深入适配制造业细分场景、业务流程时,存在诸多局限性。
如何跨越通用大模型与行业垂直大模型的鸿沟?郑晓龙建议,“佛山企业在应用大模型方面不能‘拿来主义’,不能像安装软件一样,拿过去就直接用。”佛山企业需要考虑与模型的适配问题,思索在全链条发展过程中真正需要提质增效的地方所在,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模型体系”,着手改善相应的技术人员、知识体系、数据、配套的环境,实现“涅槃重生”。
从专精专用到复合型人才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产业竞争的关键。佛山提出,人才是创新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要始终将人才视为珍宝,让每一块珍宝在佛山都能绽放光彩。
佛山是制造业大市,传统制造业的人才结构以专精专用为主,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复合型人才的缺口也很大。当务之急,是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随着科研范式的转变,人才培养体系也相应发生变化。”郑晓龙认为,在AI时代,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佛山需要大力培养既懂AI技术又熟悉制造业场景的人才,这样才能不受学科、门户之限,为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做最好的准备。
郑晓龙做出判断,未来的专业边界会更加模糊,“人工智能+X”是未来趋势所在。“人工智能+X”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就好像爬山一样,大家从不同的路线出发,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到达山顶。未来可能以实际问题驱动出发解决问题,而不是从专业出发。”
近年来,多地在人才培养上成立了AI for Science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多学科交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全融合。目前,佛山在AI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技术人才不足,尤其是算法研发、数据科学等核心岗位。郑晓龙建议,佛山可以联合高校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进行产教融合,同时高校也可以开展AI特色专业,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向实践应用落地转化。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郑晓龙接受佛山传媒全国两会北京报道组记者专访。
从“制造”迈向“智造”
三方协作形成合力
在2025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8次提及人工智能,为历年最多,更提出实施“人工智能+千行百业”行动计划,释放出抢抓AI机遇的强烈信号。
在传统制造业时代,佛山成功锻造出“有家就有佛山造”的城市产业IP,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佛山如何进一步保持优势,实现从“制造”迈向“智造”?
郑晓龙认为转型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痛苦期,政府、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三方需紧密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共同推动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做到“兜住底线,打开上限”。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往往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政府要从全局最优的视角出发,考虑佛山的整体发展,搭建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保证基本的公平与效率,激发市场活力。
例如,从公共的算力平台出发,2024年,佛山市人工智能赋能平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可提供超10个行业大模型、超百种AI标准产品以及超150个可落地应用的解决方案,可调度使用算力达6000P,平台累计为100多家企业发放超150张算力券,为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着很多未知因素。”郑晓龙表示,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大胆尝试新技术,从中筛选出最佳智慧方案。
对于企业,郑晓龙认为,企业应积极与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尽管双方在诉求上存在差异,但科研机构可以从实际场景和需求中提炼科研问题,而企业则可以依托科研机构的专业力量,持续优化大模型的应用效果,形成多方赋能。
文字 | 佛山传媒全国两会北京报道组记者刘祖凤
图片 | 佛山传媒全国两会北京报道组记者黎锦健、屠海行
视频 | 佛山传媒全国两会北京报道组记者黎锦健、屠海行、江华、刘祖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