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古村,藏着岭南最早“古大学城”,今变私塾博物馆 | 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⑯
古榕、祠堂、池塘……来到南海,你能看到很多有着“标配”的典型岭南乡村,它们有着明显的共性,不过如果你走近它们,会发现每个村子都各有其独特的风情韵味和厚重历史。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今日迎来秋分时节,在这秋游的好日子里,跟着记者的脚步,第十六期《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摄制组走近里水汤南古村,这里建设年代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祠堂书塾连绵数万平方,堪称岭南最早“古代大学城”,一不小心,掉进百年时光里。
沿着佛山一环向北前进,看到村牌,就到了汤南古村。抬头见古迹,举目皆诗画,村前荷塘环绕,村后山林守护,灰青色的屋子整齐而立,祠堂、家庙、晒坪、池塘兼备,几百年的古朴之风扑面而来。
汤氏宗祠里青砖墙牌楼。
这里是南海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广东传统村落、南海区十大古村落、南海区十大最美乡村。汤南位于里水镇汤村,立村于宋,盛于元、兴于明清,因村民皆为汤姓而得名。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汤南村的祖先建造了不少房屋、厅堂、庙宇、围墙等,这些古建筑以砖雕、灰塑、墙画为主要特点,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历经岁月磨砺后,现仅存九条古巷,包括兴仁里、桂兰里、中和里、居仁里、登云里、福星里等,每条古巷都有门楼,十分规整。
青砖岭南传统建筑。
在汤南,还流传着八大美景之说,将汤南村的田园古韵尽数描摹出来,但这些美景和美名只是通过读书人口耳相传,他们分别是:长塘夜月、村伴古榕、圣堂龙潭、竖岭松风、白云晚望、古窦鱼基、鸦布夕阳、石桥烟雨,向人们述说着只属于汤南的古魅力。
汤南村青灰色的岭南大屋朝塘而立。
漫步在汤南这个南海北部少有的文气鼎盛之地,最让人赞叹的莫过于一座座清代的书塾,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村内一字排开就有8个书塾,根据刻字可知,这些书塾都建于清代的不同时期。原来,明清以来,山清水秀的汤南村便是鱼米之乡,尤其到了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村里很多人出外做生意,赚到钱后纷纷热心搞家乡建设,除了建造全新的祠堂、房屋外,大家很看重后代的教育,建起一座又一座书塾39所,用以培养汤氏后人,就像一个“古代的大学城”,甚至可以说岭南地区都是极为罕见的,相当震撼。
汤南村祠堂、书塾林立,是明清的“大学城”。
村里的长者还记得当年书塾盛景:“以前父亲和朋友天天泡在书塾拉二胡,经常被母亲唠叨。”漫步其中,恍惚还听到书塾传来的二胡声。
《礼记·学记》曾有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一间书塾,犹如一个“泉口”,是当时学子们汲取知识的地方。如今,走在由4座书塾——信祥家塾、师五家塾、大韶书舍、乐堂书室组成的“汤南私塾博物馆”,记录着汤南历史的变迁,很多有故事的“旧物”陈列在其中,它们各有特色,我们似乎依旧可以感受到书香阵阵、书声琅琅的汤南书塾风景。
女子学堂的信祥家塾。
汤南私塾博物馆,自2016年开始建设,历经3年时间,重点活化了4座书塾,并于2018年正式开馆。馆内藏品共888件(套),馆舍展览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主要是与书塾文化相关的老物件:文房四宝、教具教材、文珍文玩、陶瓷艺术等等,以传承书塾文化、恢复历史记忆、弘扬国学精髓为宗旨的“古之教育”。
私塾里收藏的墨砚。
走进大韶书舍,就像是走进一间综合性大学,能看到民国时期的教认字的《国民字课图说》、初中英语读本等文物;师五家塾则类似现代的“贵族大学”,你可以看到家塾的建筑、内装与其他书舍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乐堂书室里,则可以通过各种展品和文物了解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
乐堂书室里,古时的“礼乐文化”在这里传颂。
最为特别是信祥家塾。除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外,留存的“修凤楼”牌匾证明了当时这里是族内女子接受教育的场所。在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敢于冲破这种歧视和偏见,足可见汤南村人的魄力和“崇文重教”的深入人心。
走在汤南村中,古代学子们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模样似乎依然呈现于前,鼓励着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路上,也如他们一样永不停歇。
汤南村保存了古色古香的岭南传统建筑。
村内文人辈出,有明朝八世祖登仕郎汤恩礼、九世祖正议大夫汤举公、十世祖大理寺卿汤康显、十六世祖弘治戊午科举人汤文蕚等,文风颇盛,成就汤南古村“崇文重教”之美名。
每条古村都是一本厚厚的史书,记载着时代变迁和当地人生活过的时光轨迹。汤南村,地理位置上并不起眼,却有着沉厚的过去,而私塾博物馆,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汤南古村之中。
作为岭南文脉的发源地之一,坐拥“亿年山川、万年水脉、千年文化、百年工业”的南海,传统文化资源藏匿于200多个村居的各个角落,这些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显示出深沉的乡土情怀,提升大家的归属感,让本地人扎根,让外出人回流。
参加研学游的学生对古村私塾兴趣浓厚,拍照留念。
自从里水开展乡村振兴后,汤村依托中国传统私学文化,通过深挖村塾、宗塾历史,结合教育、体验、观览、融入文化传递,人才培养,亲子互动,打造里水最具氛围的研学智创集聚地。
每到周末,汤南古村都会迎来参观游玩的村外游客,有一家大小前来休闲游玩、参观私塾博物馆的,也有市民特意来探寻岭南古村的魅力。
同学们参观信祥家塾。
看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慕名前来的游客、研学游团队越来越多,村里长者们总是围坐在村口的榕树下,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我特意数了一下,游客多的时候,停车场停满旅游大巴车!”
在南海,还有许多像汤南村这样大大小小古村落,正乘着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寻求自身发展道路,为南海乡村振兴、基层善治持续贡献力量。
蓝天白云下的汤南村池塘。
对于汤南古村的未来发展,待更多的古建筑修缮完毕后,汤南村还会开设乐堂、书社等少年培训课程,引入中医、推拿、针灸等国学权威机构。未来,汤南将成为国学文化研学的发扬地。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戴欢婷 通讯员 蒋素媚 熊奏凯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章佳琳
视频编导/文案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章佳琳
拍摄/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吕颜 张宝翔 章佳琳
灯光/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宝翔
剪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宝翔
出镜/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邹颖敏
海报/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程箐
往期链接
苏东坡曾两次前往,里水瑶头藏着什么秘密?|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①
人间正道,风骨传承,“她”美了近600年 | 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②
诗意“七星”,一眼千年,“樵”见桑园围里的岭南人家|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③
以贝壳“虫雷”之名,是村亦是“岗”,蕴藏超700年岭南往事 | 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④
一根“大藤”衍生百年古村,守护金沙岛的生态与活力|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⑤
800年“华侨之村”,明清风骨流传,堪称岭南古建博物馆|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⑥
一条古驿道,见证350年广佛同城史,赓续商脉留住“烟火盐步”|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⑦
“省佛通衢”延载商脉,一条叠滘古圩,穿越百年绽放人文新魅力 | 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⑧
800多年历史!桂城这个古村,从鱼米水乡变身玉器小镇|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⑨
水韵儒溪!800年岭南古村,续写桑园围水脉传奇|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⑩
桑基、鱼塘,续写水脉传奇,守护河清400多年发展脉络|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⑪
一砖一瓦皆是故事!这条800年历史古村,留存“丰厚文化家底”|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⑫
千年古寺,百年学府,以“石门返照”耀珠水 | 写在大地上的历史⑬
